国产熟女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
方长安
发布时间:2018-08-31 浏览人次:

方长安,湖北红安人,文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特聘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长江学术》《写作》主编,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北现代人文资源调查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国产熟女 中国新诗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写作学会会长、湖北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湖北省“七个一百”(哲学社会科学类)人才工程入选者。主要从事新诗研究、新中国“十七年”中外文学关系研究、近现代中日文学关系研究。出版学术著作9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学术月刊》等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其中40余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和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转载。主持完成和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以及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10余项。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和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德文版和俄文版);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次)、王瑶学术奖优秀著作奖、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国产熟女 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指导教师、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指导教师(2次)等。

一、教授课程

1.本科生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新诗名作鉴赏、鲁迅名篇研读

2.硕士生课程:冷战与中国当代文学思潮、中国新诗史论

3.博士生课程:中国新诗重要学术问题研究、中国现代文学转型与日本文学关系研究

二、主持科研项目

1.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建国后“十七年”中外文学关系研究,2005年结项。

2.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冷战时期美英对新中国“十七年文学”的解读研究,2010年结项。

3.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诗(1917-1949)接受史研究,2013年结项。

4.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近百年文学史著作与新诗经典塑造关系研究,2021年结项,优秀等级。

5.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新诗传播接受文献集成、研究及数据库建设(1917-1949),2016年至今,在研。

6.211工程子项目:新诗经典化对民族现代精神的凝练研究,2012年结项。

7. 教育部新世纪人才项目:1910-1920年代中国文学中的西方形象,2013年结项。

8. 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项目:中国新诗课程对话式教学探索,2013年结项。

三、科研荣誉

1.2020年,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2.2013年,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3.2016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奖

4.2018年,成果入选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俄文版)

5.2020年,成果入选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德文版)

6.2021年,第五届王瑶学术奖优秀著作奖

7.2011年,第七届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8.2012年,国产熟女 第十二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9.2009年,武汉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奖

10.2009年,第二届闻一多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四、教学荣誉

1.2021年.参编教材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优秀教材二等奖

2.2012年,所指导的博士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

3.2013年,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四)

4.2009年,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

5.2011年,所指导的博士论文获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奖

6.2014年,所指导的博士论文获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奖

7.2011年,获国产熟女 优秀本科生管理工作者称号

8.2018年, 获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国产熟女 先进个人称号

五、科研成果

(一)专著

1.《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文学》,韩国新星出版社,2001年版。

2.《选择·接受·转化——晚清至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文学流变与日本文学关系》(国产熟女 学术丛书),国产熟女 出版社2003年版。

3.《对话与20世纪中国文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冷战·民族·文学——新中国“十七年”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5.《中国近现代文学转型与日本文学关系研究》,台湾秀威出版社2012年版。

6.《新诗传播与构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7.《传播接受与新诗生成》,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5年版。

8.《中国新诗(1917-1949)接受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17年版。

9.《中国新诗传播接受与经典化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

(二)合著

1.《延安文艺概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审美的神韵》,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跨文化的传播与接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

(三)主编集

1.《中国新诗传播接受文献研究丛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开始陆续出版。

2.《武大·哈佛“现当代中国文学史书写的反思与重构”国际高端学术论坛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合作主编)

3.《闻一多诞辰110周年纪念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国产熟女 出版社2011年版(合作主编)

4.《中国新诗百年大典》(第2卷),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

5.《当代写作学40年(1980-202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合作主编)。

(四)代表性学术论文

新诗研究

1.中国诗教传统的现代转化及其当代传承,《中国社会科学》2019年6期。

2.传播建构与现代新诗评估范式重建,《复旦学报》2018年第3期。

3.百年新诗元问题重释,《学术月刊》2018年第7期。

4.中国现代诗歌传播接受与经典化的三重向度,《天津社会科学》2017年第3期。

5. 对新诗建构与发展问题的思考,《文学评论》2015第2期。

6.传播与新诗现代性的发生,《学术月刊》2006年第4期。

7.新诗知识生产与经典化功能,《文艺理论研究》2018年第6期。

8.重建新诗写作的“难度诗学”,《探索与争鸣》2022年第4期。

9. 选本对胡适尝试者形象的塑造,《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5期。

10.现代传播与《女神》的出场及其经典化,《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3期。

11.译诗与中国诗歌转型,《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5期。

12.《大堰河——我的保姆》的经典化现象研究,《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4期。

13.《新青年》对新诗的运作,《学术研究》2006年第1期。

14.现代新诗传播接受文献集成问题与方法,《学术研究》2018年第9期。

15.强力原型与郭沫若的《女神》,《人文杂志》1998年第3期。

16.文学史著中的闻一多形象,《人文杂志》2013年11月。

17.李金发《题自写像》和《弃妇》中的“西方”,《学习与探索》2012年第5期。

18.读者视野中的徐志摩,《学习与探索》2018年第3期。

19.中国现代文学史重写与新诗经典化——以《陕西教育》连载版《中国现代文学》为中心的考察,《学习与探索》2020年第4期。

20.穆旦被经典化的话语历程,《南开学报》2007年第3期。

21.还原郭沫若诗创作的本真起点,《福建论坛》2008年第1期。

22.郭沫若《女神》中的“西方形象”,《福建论坛》2011年第6期。

23.读者对艾青诗人形象的塑造,《福建论坛》2013年第3期。

24.角落到中心的位移——选本与戴望舒《雨巷》的经典化,《福建论坛》2015年第7期。

25.《凤凰涅槃》在民国选本和共和国选本中的沉浮,《福建论坛》2016年第7期。

26.现代文学史著作对“新诗”的命名,《福建论坛》2019年第3期。

27. 闻一多《红烛》《死水》批评接受史综论,《贵州社会科学》2014年第2期。

28.文学史著中的胡适诗人形象,《湘潭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29.阅读接受与新诗经典化,《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30.1987年版《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与新诗“经典”重塑,《山西大学学报》2020年第4期。

31.死亡之维与新诗研究反思,《江汉论坛》2004年第8期。

32.《新青年》译诗与早期新诗的生成,《江汉论坛》2010年第3期。

33.选本数据与“何其芳现象”重审,《江汉论坛 》2017年第12期。

34.新诗择取民族诗歌传统之启蒙逻辑反思,《河北学刊》2005年第1期。

35.1920年代初中国新诗中的“西方”,《河北学刊》2011年第6期。

36.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胡适形象,《河北学刊》2012年第4期。

37“诗怪”阐释史与现代主义诗学之建构,《河北学刊》2019年第1期。

38.1920年代国语文学史的发生与退场,《国产熟女 学报》2017年第3期。

39.论丁芒归来后的诗艺,《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新中国“十七年”中外文学关系研究

1.外国文学译介在十七年语境中的嬗变,《文学评论》2002年第6期。

2.“十七年”文坛对欧美现代派文学的介绍与言说,《文学评论》2008年第2期。

3.十七年文学的民族性与反西方性,《文艺争鸣》2002年第4期。

4. 《中国文学》诗歌选材论,《文艺争鸣》2015年第2期。

5.十七年文学与外国文学关系,韩国《中国现代文学》2002年12月。

6.美英对中国“十七年文学”审美形式的批评,《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6期。

7.建国后17年译介外国文学的现代性特征,《学术研究》2003年第1期。

8.1949-1966年中国对外文学关系特征,《中山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9.1970年代美英的中国“十七年文学”选本论,《福建论坛》2010年第9期。

10.冷战期间美英对中国“十七年文学”内容的解读及其特征,《湘潭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11.1949—1966年美英对新中国作家转型现象的解读,《福建论坛》2009年第9期。

1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新中国“17年”的传播研究,《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13.冷战、民族主义与十七年文学思潮,《河北学刊》2004年第2期。

14.1949-1966年美英解读新中国“十七年文学”的思想逻辑,《河北学刊》2010年第3期。

15.新中国“17年”欧美文学翻译、解读论,《长江学术》2006年第3期。

16.新中国初期诗歌中的隐喻和意识(译校),《长江学术》2009年第3期。

中国现代文学转型与日本文学关系研究

1.周作人“人的文学”观与日本文学关系,《文学评论》2004年第3期。

2.中国戏剧近代转型与日本新剧之关系,《戏剧》2002年第2期。

3.鲁迅立人思想与日本文学(上),《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第4期。

4.鲁迅立人思想与日本文学(下),《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第5期。

5.形成·调整与质变,韩国《韩中言语文化研究》2004年第6辑。

6.鲁迅的“为人生”文学观与日本文学关系,圣·彼得堡大学出版社《远东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年版。

7.前期创造社与日本自然主义文学,《国产熟女 学报》2001年第4期。

8.中日近现代文学关系逆转发生论,《国产熟女 学报》2002年第6期。

9.以他者话语质疑五四文学非写实潮流,《国产熟女 学报》2004年第4期。

10.五四文学现代性与日本浪漫主义文学,《人文杂志》2000年第3期。

11近现代文学话语转型与日本白桦派的关系,《人文杂志》2003年第1期。

12.晚清文体革命与日本启蒙文学 《贵州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13.中国近现代文学话语转型与日本文学的关系,《求索》2004年第2期。

14.五四文学发展与《苦闷的象征》,《江汉论坛》2002年第9期。

15.中国近现代文学接受日本文学影响反思,《福建论坛》2005年第10期。

16.日本文学知识与鲁迅对文学关系的言说,《福建论坛》2007年11期。

17.鲁迅文学观的发生与日本文学经验,《广东社会科学》2008年1期。

18.日本审美经验与周作人文风,《中国现代文学论丛》上海人民出版社版2007年。

现代派文学研究及其他

1.论30年代现代派小说,《文学评论》,1998年第2期。

2.自由对自由的背离,《文艺研究》2001年第5期。

3.中国30年代现代派小说发生论,《人文杂志》1997年第3期。

4.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论,《文艺研究》2002年第4期。

5.西方现代哲学思想与文学的转型,《学术月刊》1998年第8期。

6.现代主义文学的超越性,《文艺争鸣》1998年第5期。

7.中国30年代现代派小说形式论,《江汉论坛》1998年第12期。

8.论中国30年代现代派小说的边缘性,《贵州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

9.1930年代现代派小说的感觉化叙事方式,《晋阳学刊》2004年第4期。

10.语言与理解,《中州学刊》1996年第2期。

11.走不出的男权阴影,《文艺评论》2006年第3期。

12.中国现代小说史雅俗论反思,《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13.现代文学的审美超越性与现实的羁绊,《学习与探索》2001年第3期。

14.荆楚文化的现代形式,《江汉论坛》2006年第1期。

15.近20年中国文学入史问题,《河北学刊》2007年第4期。

16. 中国近现代经济转型与文学现代变迁,《福建论坛》2012年第3期。

17.冲突与融合——梁实秋的自由主义思想论,《湘潭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18.文体互渗与文学史写作反思,《湘潭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19.梁实秋诗学论,《梁实秋与中西文化》,中华书局2007年版。

20.文学史编纂的结构性矛盾与陷阱,《中国雅俗文学研究》2008年第2-3合辑 。

21.论闻一多民族主义思想的缘起与特征,《江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22.新诗对话式教学与大学生价值观培养探索,《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23.论《边城》叙述者性格及其功能,《吉首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

24.对语言现代性的反思,《长江学术》2002年第2期。

25.韩少功的《马桥词典》新论,《理论与创作》2002年第3期。

26.“在路上”话语质疑与反思,《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27.论延安小说与五四小说叙述方式之差异,《延安文艺研究》1991年第1期。

28.周立波延安时期小说谈片,《延安文艺研究》1988年第4期。

29.论延安文学的艰难选择,《延安文艺研究》1989年第2期。

30.论1990年代长篇小说创作的一种倾向,《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31.文化守成与艺术调整,《通俗文学评论》1998年第3期。

32.对张恨水的《八十一梦》的形式分析,《通俗文学评论》1996年第1期。

33.改革开放时代的写作学,《写作》2021年第4期。

34.文化生态与新诗发生机制,《文艺论坛》2018第1期。

35.新诗教学和学生新诗写作漫谈,《语文教学与研究》2021第1期。

六、教材

1.《中国新诗史论》,独撰,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

2.《文学名著精品赏析·中国现代文学卷》,主编,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导引》(“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中国现代文学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中国现代文学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参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中国现代文学史》,参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7.《中国现代文学史经典1917-2010(精编版)》(“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参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8.《中国新诗名作导读》,参编,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工作邮箱[email protected]